从全球施压到单点聚焦 特朗普的转向与大马挑战/李荣昌

Nanyang Sun, Apr 13, 2025 09:42pm - 1 day View Original


近期,特朗普政府酝酿多时的“对等关税”政策终于于4月2日正式公布。与2019年的那场贸易战相比,本轮措施虽名义上不再直接针对中国,而是对全球大多数国家统一征收10%至34%不等的关税,实则矛头仍然指向与美国存在严重贸易逆差的国家,其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中国。

此举迅速引发反制,中国与欧盟相继出台报复性关税措施。尤其是中美之间,近几日更是上演了一场白热化的贸易对峙:截至截稿时,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幅度已升至84%,而美国则将对华关税提升至125%,双方你来我往,剑拔弩张。

与此同时,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各国除中国以外征收对等关税的计划将推迟90天实施,只对各国征收10%基础关税,使原本“无差别”的关税政策逐步演变为一场针对中国的定向贸易战。这种临时性展延并非首次,此前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亦曾采取类似策略。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特朗普此举究竟是政策转弯的信号,预示着“对等关税”政策或将告终?

对等关税终结了吗?

抑或是在各国报复潮中,因美国经济承压而战略性地将焦点优先转向中国?

首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延迟对各国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并不意味着该政策的终结,而更可能是一种战术性调整。此举意在缓解多国因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集体反弹情绪,加上美债被抛售,导至美国必须暂时稳住局势,从而集中资源和舆论于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冲突。

鉴于中国率先发起反制,其他国家也陆续采取类似报复措施,美国因此不得不延后全球范围的征税计划。然而,中美之间的关税交锋早已超越表层的关税比例问题,双方不断升级的税率仅是表象,更深层的趋势是双方在供应链、贸易的系统性“脱钩”。

在此背景下,关税成为战略博弈的工具,其本身的经济意义反而逐渐弱化。

不存侥幸心态

对于被暂缓实施对等关税的国家而言,绝不应因展延而心存侥幸,更不应因此放缓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准备工作。以马来西亚为例,作为一个中型经济体,一方面与中美两国维持紧密经贸联系,另一方面长期坚持中立立场,当下所面临的地缘经济压力与外交挑战可谓前所未有。

中国与美国分别是马来西亚的第二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任何一方政策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造成直接冲击。此次90天的对等关税展延,虽为国内企业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期,但从当前趋势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与政治摩擦正持续升级,而马来西亚与两国之间在供应链、投资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深度依存,使未来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势必更加严峻。

尤需警惕的是,若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极可能借鉴其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做法,对中国实施“二次关税”或其他形式的连带制裁。一旦类似机制启动,马来西亚或将被迫在两大经济体之间做出艰难抉择,当前相对灵活的中立外交空间也将面临严重压缩。

大马出口 贸易
彭博社

务实协商

因此,马来西亚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在短期内继续坚持理性、务实的对美协商路线,避免陷入正面对抗的局面,从而为国内产业争取宝贵的缓冲与调整时间。

同时,着眼于中长期,大马必须加快推动贸易多元化战略,积极拓展与新兴市场及非传统经济体的合作,逐步降低对任何单一大国的高度依赖,以分散出口风险并增强整体经济的韧性与抗压能力。

唯有如此,马来西亚才能在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稳住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随着新一轮“对等关税”政策的推出,全球贸易格局正面临新的震荡。

中立非长久之计

尽管马来西亚在当前阶段尚能凭借中立与温和策略取得一定缓冲与优势,但这种“安全区”并非长久之计。

在美中博弈持续升级、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大马所处的战略位置越发敏感,一旦局势进一步恶化,维持中立的空间将大幅压缩。

因此,马来西亚不能寄望于短期侥幸与外部豁免,而需主动谋篇布局,从结构性层面提升自身应对冲击的能力。

这不仅包括深化贸易多元化、强化对外经济联系,更应同步推动国内经济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与供应链韧性。

唯有如此,大马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棋局中,守住生存空间。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