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非唯一挑战 大马须防“中国+1”失色
报道:刘晓晶
(吉隆坡23日讯)美国对大马出口商品征收19%关税,固然让外界担忧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但经济学者提醒,真正的隐忧或许并非关税本身,而是这场博弈背后牵动的“中国+1”布局是否仍具吸引力。
过去数年,许多美国及跨国企业因中美贸易摩擦,纷纷采取“中国+1”战略,将生产基地部分转移至包括大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也让大马在电子与制造业投资上迎来亮点。
然而,如今美国关税政策走向极不明朗,有经济学者提醒,若未来美国重新与中国修好,企业或重新回流中国,那大马原本寄望的外资红利将面临缩水风险。
学者认为,近期美国重新允许英伟达对华出口H20芯片,便反映出其政策的摇摆与不确定性。这种反复不但干扰企业决策,也可能令“中国+1”优势失色。
换言之,大马必须未雨绸缪,若“+1”这该政策不再必要,我国则需寻找新增长引擎,避免过度依赖外部环境。
美国关税虽致经济放缓
我国不会陷低增长陷阱
尽管美国对大马征收19%关税预计将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但经济学者认为,这不会让我国面临“低增长陷阱”,因为高关税并不意味着经济不能增长。
拉曼大学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向《南洋商报》指出,从二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全球都处于高关税经济环境中,不仅是欧美国家,包括大马也对进口征收了相对较高的关税。

“现在这是美国单方面征的关税,但别国并没有针对其他国家进口增加关税,也没有因此采取任何报复性措施。因此,基本上可排除全球经济因关税而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他直言,现有问题是目前还不清楚这场贸易博弈的最终结局为何,而这种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美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例如过去两年在中国或大马设厂,以及所谓的“中国+1”策略。
“现在还需要‘中国+1’吗?因为如果和中国的关税谈判可能会让条件有所改善,可能美国会重新启动贸易往来,企业不再需要‘中国+1’。”
黄锦荣指出,美国重新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印证了政策的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过去因中美贸易对峙而形成的“中国+1”策略出现新变化,这反而会影响外来投资会否如期流入我国。
资深经济学者白文春则说,尽管大马在2026年可能会面临另一个较慢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但我国不太可能会陷入低增长陷阱,因经济环境会随着政策变化而改变。
“我猜想美国可能无法承受对等关税的后果,最终可能会中途改变其政策,但我们不能坐等此事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支持国内需求,无论是消费支出或投资,我们也需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他认为政府应该提供便利,让企业更容易运营,从而降低营商成本。
针对通货膨胀,诺丁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张永隆博士指出,若美国的高关税导致世界经济放缓,石油价格会因此下滑,而石油作为大部分国家通胀率里面的重要部分,将让通胀降温。
不过,若特朗普政策导致一些公司规避高关税而调整供应链,不得不迁回美国生产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那么就会造成通胀压力,形成两种不同力量的相互干扰和博弈。

他相信,政府会严密观察趋势发展,而在没办法改变现状下,大马政府应专注于增加效率,包括开发高潜能的行业如人工智能领域,提高生产力。
另外,白文春认为美国关税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大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进而抑制我国通胀率,而这意味着国家银行可能还有进一步的降息空间。
美商品与本土无直接竞争
零关税有利市场选择
对于大马因在触及底线的课题上拒绝妥协而遭美国征收19%关税,黄锦荣认为,大马采取不报复的举措并同意将美国一些商品降至零关税的举措正确,因为作为对市场毫无影响力的小型经济体来说,这是最好的策略。
他指出,零关税完全符合经济利益,因为美国的进口产品与大马本土产品通常没直接竞争关系,反而可以填补本地市场的空缺,因此将关税降至零实际上是扩大了我国商家和消费者的进口选择。
他也说,作为对市场毫无影响力的小型经济体,采取报复性关税是毫无威胁力,贸然提高关税只会将通胀带进国内,却无法影响美国的决策。
多边谈判才是出路
黄锦荣说,对小型经济体而言,在与发达经济体进行双边谈判时本来就不具备太多的谈判优势,因此,大马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通常会选择加入多边协议,通过区域性多边合作来共同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避免在谈判中处于劣势。

白文春则认为,在美国关税课题谈判上,大马政府除了向美国提出这项贸易协议就别无选择,而这份协议规模非常庞大,接近大马国内生产总值的50%,目的是为了给大马争取时间,同时不冒犯特朗普,这与其他国家的做法类似。
“所幸这笔钱并非来自政府国库,否则对财政空间的冲击可能非常大。”
他也不认为马美的这项协议会影响大马未来的贸易谈判,因为所有谈判都取决于当时所处于的情况和经济环境。
张永隆则坦言,大马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经济体,没本钱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且大马还是蛮看重美国市场,所以若采取报复,可能引来美国把关税调得更高,得不偿失。
“基本上除了中国和印度,还有巴西,其他国家都没有采取报复措施。”
书到用时:
何为“中国+1”?
意即企业保留中国业务之际,把生产设施和供应链多元化至其他国家,旨在规避过度集中于中国的风险。
这是一种商业战略,目的是降低因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疫情等因素而引发的不确定性。当局也旨在通过建立“备胎”生产基地,以强化供应链。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
